今天,安徽正在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。
会议主题清晰明了: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。
这也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,安徽的战鼓已经擂响。
接下来,我们来聊一聊安徽为什么要在当下打这样一场“硬战”。
大众安徽生产车间。(图源:安徽日报 范柏文 摄)
01
谁能坐上“牌桌”
眼下,哪个产业在“狂飙”?当属新能源汽车。2022年,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突破千万辆,同比上涨56.4%。有专家预测,2023年将突破1500万辆,发展势不可挡。从我国来看,短短3年,在国家政策支持和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,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由百万辆跃升至700多万辆,连续8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。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,也牵动着地方发展的神经,不仅成为老牌“汽车城”转型的重要突破口,也成为非传统汽车强省“换道超车”的不二之选。在燃油车时代,广州、上海、重庆、长春、柳州、北京和武汉,这七大主流汽车生产基地,构成了全国汽车制造版图。这一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,直到新能源技术趋于成熟,才让一些地方看到了“入局”的机会。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告诉策叔:“新能源汽车的出现,给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带来了罕见的洗牌,每个地方都有坐上‘牌桌’的机会。”所以我们看到,特斯拉扎根上海,小鹏牵手广州,合肥引入蔚来,小米落户北京……各地大施拳脚,频频发力,提高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先级,争抢上下游项目,打响了一场新能源汽车争夺战。曾经热闹一时的特斯拉“第二工厂”选址争夺战,就是生动的缩影。虽然之后证明传言不实,但至少反映出,这是各地都想争取的“香饽饽”。这些新能源汽车项目到底“香”在哪?“香”在这是一张烫金的产业发展新名片,不仅可以集聚产业链上下游,贡献税收,创造就业,更能为地方发展提供强大动力,改变一个地方的区域IP形象,以至于流行这样一个说法:“制造业的尽头是造车”。保定市委主要领导曾说过:“长城汽车在保定的重要地位,相当于华为之于深圳,海尔之于青岛。”2022年,长城汽车营收达到1373.4亿元,要知道保定经济总量是3880.3亿元,长城汽车一年为保定贡献超过四分之一的税收。再比如四川宜宾,因引进宁德时代,直接实现了从“白酒之都”到“动力电池之都”的蝶变,过去提及宜宾,外界第一印象是五粮液,现在是宁德时代。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,都生动地说明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风口、新赛道,带来了“换道超车”的新机遇。正如一位地方官员说:“如今,一个地方要想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,弯道超车已经不可能,只有换道才能实现超车。”而且,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想缺席,都想搭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车。但“牌桌”只有那么大,能坐上的终归是少数。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位的省份是广东、陕西、上海、江苏、广西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重庆和湖北。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,上海、西安、深圳等在整车制造,宁德、常州等在动力配件上都已抢占先机,同时,还有更多的省市在换挡提速。这其中,安徽很受关注,不仅干出了自己的新模样,还走出了新路子,更是有优势、有条件、有基础抓住“换道超车”新机遇,坐上“牌桌”。
产自合肥的蔚来汽车ET5
02
“安徽现象”
看一个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怎么样,产量是最直观的体现。安徽表现怎么样?2022年,安徽汽车产量174.7万辆,新能源汽车产量52.7万辆,均位居全国第7位。今年1至4月,安徽汽车产量62.63万辆,增长28.9%;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6.3%,位居全国第四位。进一步梳理发现,近3年来,安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20%以上的增速,呈现快速增长态势。那么,安徽这种态势从何而来?坦白说,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,安徽并不是“天赋性选手”:既不像广东、上海等省市那样拥有先天优势,也不如北京、江苏等具备雄厚经济实力。安徽之所以能在近年备受关注、风头强劲,除了以奇瑞、江淮为代表的本土整车品牌和国轩等动力电池企业发力之外,很大程度上源于强势招引了蔚来、比亚迪、大众安徽等“链主式”整车龙头企业,以产业集聚之力,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上,抢下了一席之位。在这个过程中,诞生了诸如合肥“抄底”蔚来、大众连投三个10亿欧元“押宝”安徽、狂揽比亚迪等被外界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。
大众汽车(安徽)研发中心
更重要的是,一家整车头部企业的引进,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不可限量,最明显的是身后摆动着巨大的上下游产业链条:大众在安徽落地后,已有近300家生产供应商和约800家采购供应商就位。截至2022年,38家供应商已随大众安徽到安徽投资,合肥已连续召开二届大众汽车供应商大会;比亚迪落户合肥长丰后,全国各地汽车领域客商慕名而来,仅2022年就有约350亿元的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。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,让安徽成为吸引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资布局的热土。“几乎每周都有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希望前来投资,八成以上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。”长丰县下塘镇领导说。
比亚迪合肥基地生产线
目前,安徽已集聚了奇瑞、江淮、蔚来、长安、比亚迪、大众、汉马等7大整车企业,建立了全产业链体系,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;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和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,芜湖建设自主品牌集聚区,都成功树起了极具辨识度的产业地标,形成了集聚发展的“安徽现象”。
奇瑞汽车生产线 资料图
这在刷新外界对安徽认知的同时,也引发了热议: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“安徽现象”?概括起来说,就是安徽积极抢抓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机遇期,通过“以投带引”等方式,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赛道,以“整车企业—核心零部件—产业链条—产业集群”为发展路径,营造全链条汽车业态,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良好、前景看好的发展态势,成为安徽的一张新名片。这既是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条件,也是优势所在。当然,在看到“安徽现象”的同时,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,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,比如整车、零部件、后市场联动还不够高效,缺少一流整车企业、“数一数二”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和后市场头部企业,全链条汽车业态还不够完善等。因此,安徽要打的是一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“硬战”:在产业链争夺战中奋力锻造长板,补齐短板,聚焦整车、零部件、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,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实力。那么,这场“硬战”怎么打?
03
“安徽新战法”
既然是“硬战”,就得有前进的目标,安徽的战略定位是剑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。这并非只是抽象的目标,而是有着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:到2025年,汽车产量达410万辆,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0%;到2027年,将安徽打造成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“智车强省”。这是一个什么概念?策叔给大家一个参照。2022年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的是广东,达到415.37万辆,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9.73万辆,汽车工业销售产值超过1.1万亿元,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超4000亿元。安徽深知,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,绝非一件轻易的事,更不能仅仅依靠单点突破就能成功。为此,安徽打出了一套“组合拳”。摆在突出位置的是,培育打造汽车产业新经济生态。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,都离不开良好的产业生态。安徽要做大做强汽车产业,同样需要打造良好的汽车产业生态。前不久,安徽发布建设方案,提出打造创新、智造、服务、人才、文化、资本、开放的七大生态,互为支撑、环环相扣,破解发展中的堵点、难点、卡点和漏点问题。策叔今天重点说一说创新和人才生态。在七大生态建设中,创新生态被摆在第一位。安徽即将建设开放性汽车生态实验室,每年打造2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、每年支持不少于10个攻关项目,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检测中心。而创新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,安徽深谙“只有强才能大,有了强必然大”之道,运用汽车工业互联网贯通“产学研金服用”全链条,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发现、招引、培育、使用机制,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。以大众汽车新项目为例,落户合肥后,将集聚2000多人。汽车产业新经济生态的营造,需要有新的打法来支撑。这就好比开矿,一个储量丰富的矿山,用原来的老工具、老办法,一天挖几百吨就达到极限,但如果改变工作方法,找新矿脉、用新设备,一天上万吨也能做到。事实也的确如此:发掘新“矿脉”、使用新方法,以全方位的战术升级来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,是这两年安徽亮点频现的直接显现。这套战术体系里,既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班的顶格推进,也有产业链图谱思维的策略,还有“以投带引”带动“链”式发展的创新探索,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“安徽打法与战法”。与新打法相呼应的是,安徽拿出了“真情实意”和“真金白银”。今年3月以来,安徽省委书记、省长多次到汽车企业蹲点调研,顶格推进产业生态建设和项目对接;安徽还将设立财政专项,5年累计安排200亿元财政资金,设立超1000亿元的汽车产业链专项投资基金。这样的大手笔,凸显了安徽取胜的态度和诚意,彰显了必胜的信心和决心。多位区域经济专家认为:“一旦安徽达成这样的目标,不仅会带来产业结构升级,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人才结构改变,进而升华一个地方的形象和气质,塑造出安徽的产业新形象。”以比亚迪合肥基地来看,全部建成达产后,将创造约10万个年轻人就业岗位,推动下塘镇从“打烧饼”到“卖汽车”的华丽转身,实现城市气质的升华。
6月21日,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在合肥召开。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,各省辖市、县(市、区)设分会场。(图源:安徽日报)
未来已来。“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良好、前景看好”“汽车产业大有可为、前景可期”,安徽省领导多次强调的高频词,不仅传递出了安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度重视,更折射出安徽对于目标的志在必得。安徽“汽”势,其势已成!
指导:张道刚 王运宝
撰文:姚成二
-- END --
编辑:纪海涛 / 审稿:王运宝转载请注明来源